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侨乡涅槃的“摆渡人”,胡腾鹤与江门开平赤坎古镇的重生路

时间:2025-07-09 20:18:00

十一年前的赤坎古镇,骑楼外墙剥落,梁柱倾斜,不少建筑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当地老人司徒伯蹲在墙边叹气:“这些楼要是塌了,华侨的根就断了。”

十一年后同一条街上,经深中通道而来的游客陈女士,漫步于3公里骑楼长廊,她的指尖划过巴洛克雕花的石柱,眼前是沉浸式演绎的侨乡史诗,“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烟火气。”她感叹道。

这座“复活”的百年侨墟,正是CPE源峰董事、总经理胡腾鹤十一年坚守的答卷。日前,2025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上通报了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名单。胡腾鹤入选表现突出的个人名单。

胡腾鹤。受访者供图

为何是赤坎?

“选择赤坎,因其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华侨文化基因。”胡腾鹤站在关族图书馆露台上,指向鳞次栉比的骑楼群。

这些建筑是近代华侨“以西技筑乡愁”的结晶——希腊式穹顶与岭南砖雕共生,哥特尖拱下挂着广式灯笼,见证着370年中西文明碰撞史。“赤坎古镇是中国人留给世界的文化孤本。”胡腾鹤说道。

在广东众多侨乡中,赤坎的独特性在于“三个最”:全国规模最大(680余栋)、界面最连续(3公里长廊)、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堪称“露天的华侨建筑博物馆”。

赤坎古镇堪称“露天的华侨建筑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更关键的是,它与广东省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仅距4.7公里,形成“骑楼+碉楼”的文化双核,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江门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

“江门‘侨都赋能’工程需要实体支点。”胡腾鹤解释,赤坎华侨古镇已承办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新质生产力助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江门)会议等活动,未来将通过引进更多新业态、新场景,逐步打造文保展示、非遗文创、文艺表演等,让江门籍的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找到文化认同。

不仅如此,选择开平赤坎还有着更多的考虑。年初,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展开专题研讨,“未来广东旅游最大的潜力在乡镇”已成为共识。

“游客花1元旅游,就能带动约7元的经济增长。”胡腾鹤表示,文旅产业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明显,带动比例可达1:7。金融活水引进之下,广东县域的“农文旅流量”正转化为“经济增量”。

以赤坎古镇项目为例,在城市化进程中,赤坎古镇保留了20多万平方米的百年骑楼和碉楼等历史建筑,游客来到这里仿佛穿越回民国时期,看到了百年图书馆和祠堂等。即使配套设施没那么完善,但县域的投资吸引力并不输于城市,甚至在度假方面强于很多一线城市。

拯救骑楼,与时间赛跑

“当时没人相信这里能‘活’过来。”胡腾鹤回忆,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启动前,旧骑楼因年久失修,出现自然灭失、屋顶坍塌、倾斜、屋面瓦面剥落等大面积的损坏现象,大部分已不具备居住条件。

面对全国规模最大的侨乡骑楼建筑群即将消失的危机,胡腾鹤带着CPE源峰的投资项目组进驻时,面对的不仅是建筑修复难题,更是一场信任博弈。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优先、产业赋能、共建共享’的原则,确保项目高质量落地。”胡腾鹤说道。

修葺一新的赤坎古建筑。受访者供图

在规划阶段,联合文物保护专家制定《赤坎旧镇近代建筑群保护规划》,设立核心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区,系统修缮20多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同时拆除11万平方米不协调建筑,确保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在建设阶段,优化基础设施,升级水电、交通、排污系统,修复107棵百年古树,并坚持乡村振兴的“共建、共享、共荣”原则,鼓励原住民回迁就业创业,促进经济共生。

在运营阶段,依托侨乡在地文化,深入挖掘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策划侨乡文化展览、非遗展演、粤剧巡演等特色活动,同时引入高端品牌、文创商家、OTA渠道,推动古镇业态升级。通过“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创新推出“数字碉楼”体验,结合AR/VR技术增强游客互动性,实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使赤坎古镇成为华侨文化体验的标杆目的地。

过去十一年,CPE源峰牵头组织60多亿元资金,在赤坎华侨古镇修缮了20万平方米的百年骑楼和碉楼,形成了20家酒店1300个房间,增加了上百场旅游演艺,创造出“乌镇+迪士尼”的旅游新物种,成为广东省新兴的旅游度假标杆。

当被问及“如何对标乌镇、丽江”,胡腾鹤给出关键词:“唯一性”。“乌镇是江南水乡的诗,赤坎是全球华侨华人的精神原乡。”胡腾鹤说道。

乌镇是江南水乡的诗,赤坎可以说是全球华侨华人的精神原乡。受访者供图

沉浸式演艺《摩登时代》中,“金山号”列车载着华侨创业史诗呼啸而过;在《归途》中,听主人公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看横跨五十年的思念与牵挂,听侨胞记忆与他们想家的呼唤;非遗展演区里,开平灰塑与镇濠泥鸡在和时代对话……经过整治与开发后,赤坎华侨古镇已变身为华侨主题的旅游度假区,为古镇类文旅项目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破题开新。

利益共同体织就农文旅融合样本

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行动,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上见成效。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作出具体部署。其中,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重要举措,“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是全省首批试点、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唯一试点。

目前,江门在大型农文旅项目的投资和发展上已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既有一些大型的“月亮型”项目,周边也存在一些“星星型”的项目。

“单点爆款带动全域活棋。”胡腾鹤表示,赤坎古镇项目总投资超过60亿元,是典型的“超级月亮”型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项目方充分汲取原住民诉求、提升原住民居住条件、保障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效益,重视反哺乡村、增进民生福祉。此外,赤坎古镇支持景区返聘,在试运营期间已招聘入职827人,其中开平户籍454人,赤坎户籍119人,预期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3000个,间接就业岗位超3万个,有效带动本地居民就业。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对农文旅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也非常重要。

开平秉承“开放创新”的心态允许CPE源峰控股,CPE也欢迎政府以优先股方式参与投资,并共同引进银行及其他投资方。因此,赤坎项目既有股东的资本金和夹层贷款,又有农行江门分行牵头的40亿银团贷款,还有政府的优先股和管理团队的投资。实现了“股东+夹层+银行+政府+管理团队”5个渠道、8个资金提供方,形成多方利益共同体。

金融水引进之下,江门的“农文旅流量”正转化为“经济增量”。节假日期间赤坎华侨古镇客房常态化满房,溢出客流流向周边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不夜城、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塘口文化基地等30余个景区、项目。这些项目的形成不仅提升了地区的旅游吸引力,还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运营至今,赤坎华侨古镇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超50亿元。

运营至今,赤坎华侨古镇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超50亿元。受访者供图

胡腾鹤表示,基于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江门开平市—台山市列入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开平市将“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赤坎、塘口等四个镇的资源统筹起来,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按照产业集群思维构建“5+3+N”农文旅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作为产业园龙头企业,集团在发展赤坎项目的同时,下一步还将携手开平碉楼5A级旅游景区,支持周边业态发展,助力开平打造世界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核心平台、全国知名文化旅游胜地、粤港澳大湾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高地,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南方+记者 申红洲

【作者】 申红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