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钢铁森林中的“绿色密码”:探访雄安首个、最大“零碳园区”

时间:2025-04-19 18:04:00

春到雄安,生机盎然。在雄安新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栋栋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受访者供图

4月初,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互联网产业园的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工程车伸展臂膀,搅拌车轰隆作响,建设者们正在进行主体外立面石材安装。从空中俯瞰,由5栋主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创新中心已初具规模。建筑晒“日光浴”就能发电,地源热泵为室内供暖、制冷……一栋栋会“呼吸”的大楼组成了一座“零碳园区”。

“减碳”如“减肥”

创新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地上5层、地下2层,包括产业科研用房、试验检测用房及会议展示中心用房。园区围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开放等能源互联网特征,充分利用雄安地热、光照等资源禀赋,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和主动式节能技术,构建以“电”为中心的能源供给体系。

“‘减碳’和‘减肥’的原理一样。项目接近20万立方米,意味着需要减掉约1.07万吨的碳排放。”中建二局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项目总工程师黄昆做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经过计算,碳交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约40%,而智慧零碳技术在项目的应用,则覆盖了剩下的60%,进而实现“零碳”。

建筑屋面的一半都布满了光伏板,让建筑晒“日光浴”就能发电。为了将园区打造成国际领先的智慧零碳园区标杆示范,建设者们在每一个环节都“精打细算”。黄昆介绍,“从建设之初,我们就精密计算。雄安气温年差大、干燥多风,园区采用围合式空间布局,减少建筑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

8000多块玻璃“块块节能”

黄昆是陕西人,出生于1992年,此前在天津、北京的项目上工作,2023年来到雄安工作。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创新中心的缩放模型,“每天看着建筑拔地而起,图纸转变为现实,心里感到非常充实。”

为了实现“零碳”目标,园区墙体里安装了真空绝热板,幕墙、外窗安装的三玻两腔玻璃厚度接近10厘米,空腔间注有氩气,能减少冷热量传导,还能优化采光,有效降低园区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进一步减少外部环境对建筑内部温度的影响。

“整个园区一共安装了8000多块这样的玻璃。”黄昆介绍,每块玻璃的结构都有五层,这种玻璃由三层玻璃板和两个空气腔组成,每个空气腔之间通过密封的间隔条分隔,形成一个封闭的空气层。特殊的玻璃结构,玻璃幕墙具有优异的隔热、隔音和节能效果。

在创新中心地下,有三台10吨重的灰色“大块头”,它是园区的地源热泵,也是整个园区空调系统的主机。这个“大块头”通过提取地下土壤热量来进行热源交换,冬天跟土壤“借”热向园区供暖,夏天再把室内热量送回地下,使室温保持在26℃左右。相比传统空调机房,这种方式可降碳40%以上。

黄昆提到,园区还正在建设智慧运营管控一体化平台,在后续运营过程中,该平台将接入园区14.6万个设备,实时监测设备使用和耗电量,智慧计算上调、下调空间,实现柔性调配负荷和零碳管理。预计今年年底,零碳园区将竣工验收,实现试运行,为雄安新区注入绿色动能。

高星级绿建比比皆是

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地热、光照等资源,广泛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光伏发电系统等绿色低碳科技,实现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68.8%,建筑综合节能率、建筑降碳率约85%、63%,成为雄安新区首个且最大的智慧零碳示范园区。

目前,创新中心正在装修阶段,预计今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国家电网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入驻这里。

在雄安,生活处处有绿色,建筑也是绿色低碳的。设立至今,雄安新区开发面积已超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30万平方米,48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据统计,雄安新开工项目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100%,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0多万吨。在雄安新区这片充满未来感的土地上,传统建筑的钢筋水泥正在褪去冰冷的外衣。(记者 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