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菲曼:重营销、轻研发,毛利率超同行均值一倍,公司与前员工之间的交易很蹊跷|IPO观察

近期,昆山海菲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菲曼”)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拟北交所IPO上市,公开发行不超过1280.832万股。
笔者注意到,虽然报告期内海菲曼的业绩持续增长,但公司与前员工之间的交易却疑点重重:如前员工刚设立公司就成为了海菲曼的第五大客户,并且在每年都有上百万订单的情况下,前员工却以2万元的低价将公司卖给海菲曼。费用方面,海菲曼高度重营销、轻研发,同时在研发费用始终远低于同行均值的背景下,毛利率却能超同行均值一倍。
与前员工发生大额交易
海菲曼主要从事自主品牌“HIFIMAN”终端电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包括头戴式耳机、真无线耳机、有线入耳式耳机、播放设备等。
2021年-2023年和2024年1-6月(下称“报告期”),海菲曼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166.77万元、15362.16万元、20371.4万元、8868.54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374.94万元、3624.45万元、5549.98万元、2109.3万元,业绩持续增长。
从产品上看,海菲曼主要拥有头戴式耳机、真无线耳机、有线入耳式耳机、播放设备等,具体情况如下:

可见,头戴式耳机每年实现的创收均在1亿元以上,占比也始终超过68%,是海菲曼最重要的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海菲曼的产品主要是销售至境外。报告期内,海菲曼在境外产生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的比例分别为72.85%、74.22%、77.39%、61.23%,同时,海菲曼在申报稿明确指出,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欧洲、日韩等经济发达、消费市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海菲曼从美国产生的收入占比到底是多少?目前关税的相关政策是否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海菲曼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也令人费解。招股说明书显示,2023年和2024年1-6月(下称“报告期”),海菲曼向惠州拉格朗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拉格朗”)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57.97万元、132.34万元,拉格朗也始终位列在海菲曼的第五大客户。

天眼查显示,拉格朗成立于2022年11月,并且2022年和2023年均未有人员缴纳社保。那么,为何拉格朗刚成立就能成为海菲曼的大客户?以及在没有员工缴纳社保的情况下,为何要向海菲曼采购如此多的货物?

笔者注意到,上述的交易还要从拉格朗的股东说起。公开资料显示,庄广杭持有拉格朗100%的股权,同时庄广杭是海菲曼的前员工,目前通过海珠音速感间接持有海菲曼0.1%的股权。也就是说,间接持股海菲曼的前员工,成为了公司的大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5月,海菲曼依据拉格朗2023年未审的账面净资产以2万元收购了拉格朗100%股权,并于2024年6月末将拉格朗纳入合并范围。这也意味着,海菲曼的前员工设立公司才1年半,就将其卖予了海菲曼。
海菲曼在申报稿中表示,上述与拉格朗之间的交易,主要是达信电子(海菲曼的全资子公司)与拉格朗之间的交易,具体为达信电子将其为国外客户组装的鼠标、键盘等电子产品销售给拉格朗贸易,由拉格朗贸易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后转售给海外客户,上述交易中拉格朗贸易赚取7%左右的贸易毛利,交易价格公允。而从数据上计算,2023年和2024年1-6月,海菲曼与拉格朗之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57.97万元、132.34万元,按照7%的贸易毛利计算,庄广杭可获利32.06万元、9.26万元。
也就是说,短短1年半的时间,庄广杭就从海菲曼赚了40多万元。但就是这样一个躺着赚的公司,最后却被庄广杭2万元的价格卖给海菲曼,个中原由是什么?
重营销、轻研发,毛利率超同行一倍
笔者注意到,相较于研发,海菲曼似乎更热衷于营销。报告期内,海菲曼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430.73万元、3034.69万元、3834.45万元、1938.71万元,合计约为11238.58万元;研发费用分别为768.08万元、869.03万元、1058.81万元、564.09万元,合计约为3260.01万元。这也意味着,近三年半,海菲曼在销售上的投入是研发的3倍多。
另外,在上述时间段内,海菲曼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7.16%、19.75%、18.82%、21.86%,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8.67%、10.7%、12.35%、12.23%,销售费用率始终远超同行均值。那么,为何海菲曼要花如此多的资金用于营销?

令人惊奇的是,在海菲曼高度重视营销的情况下,其毛利率还不低。报告期内,海菲曼的毛利率分别为63.71%、65.05%、68.19%、68.91%,持续增长,而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34.69%、32.8%、35.82%、37.37%。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时间段内,海菲曼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42%、5.66%、5.2%、6.36%,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6.3%、6.72%、6.67、8.58%。

综合上述情况,海菲曼在研发费用率始终低于同行均值,且公司高度重视营销的情况下,为何毛利率却还能超过同行均值近一倍?(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邓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