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劳模风采·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管益辉:“双料技师”的“高铁风光”

时间:2025-05-21 17:02:00

1991年,管益辉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轨道车辆机械加工工作。他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为中国高铁事业默默奉献。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动车组,再到“600公里高速磁浮”,他始终践行劳动、劳模、工匠精神,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高铁关键零部件数控加工技术技能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先后荣获中国中车优秀共产党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齐鲁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刚进公司时管益辉只是一名普通机械加工操作工,先后从事车床、钻床、铣床、镗床及专机加工。后来,经过勤学苦练,他连续三届荣获企业青年员工技能比武第一名,并顺利考取铣工技师。随着数控技术推广应用,他又自学数控技术,先后成功考取加工中心操作工技师、高级技师,成为公司首位“双料技师”。正是他密切关注自己从事产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打牢扎实的知识根基,为后来成长成才打下了基础。

2004年,乘着“高铁时代”的东风,管益辉成为第一代高铁产业工人的一员,开始参与“和谐号”动车组生产研制工作,担任转向架轴箱体加工技术攻关核心成员,他也从此与轴箱体这个 “老伙计”和高铁装备加工技术结缘。

轴箱体是高铁动车组关键零部件之一,如果把转向架比作高铁列车的“腿”,轴箱体则相当于“膝盖”,负责支撑车体重量,传递牵引动力,对于列车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具有极端重要作用。当时,高铁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轴箱体加工效率低、质量不稳定、返工率高,严重制约动车组生产交付。针对以上问题,管益辉和队友们刻苦努力,经过长达4个月的技术攻关,克服了工艺手段欠成熟、工艺参数欠完善、技术资料不充足等多重困难,自主探索出时速200公里动车组轴箱体高效稳定加工技艺,为包括轴箱体在内的各类高铁零部件精密加工实现了基础性、关键性突破。

2013年起,管益辉参与第一代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研制工作,成为铸钢分体式轴箱体国产化攻关带头人之一。相较于“和谐号”动车组,该车型轴箱体应用速度等级更高、结构更复杂、精度要求更严苛,相关产品及技术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为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国产化目标,管益辉和团队开展了大量原型设计和历时两年半的样件试验和迭代优化工作,最终创新提出“短圆销定位式上下箱体插口分箱结构”以及定位销孔过渡配合型式,并摸索出一整套高精度微变型控制工艺和系统化加工解决方案,一举打破了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轴箱体完全依赖进口的瓶颈,且生产成本控制到仅为国外产品的不到70%,其加工工艺性、产品经济性及应用可靠性等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级别产品。后在“复兴号”动车组得到全面应用,实现了350公里“复兴号”轴箱体全工序国产化,累计创效超4.65亿元。

近年来,管益辉带领团队围绕柔性加工、提质增效、数字化转型等核心课题,持续开展研究攻关工作,独创先进操作法14项,累计完成攻关课题127项,取得各类创新成果200余项,荣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二等成果奖、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特等奖、中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重大创新成果8项;产品及工艺设计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受理实审国内外发明专利14项;主持编撰《转向架柔性加工操作技术》专著1部,在省部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9篇,征文大赛获奖8篇。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管益辉作为中国高铁装备技术蓬勃展开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折射了千千万万高铁追梦人的奋斗画卷,把人生书写在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山东工人报记者 王瑞良)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