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银发无忧 童梦有依!《晚间新闻》专题报道镇雄关爱“一老一小”

时间:2025-04-18 21:35:00

云南广播电视台《晚间新闻》4月17日“晚新新闻”聚焦镇雄以创新之笔破解“老小双养”的难题,用暖心举措托举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播出7分多钟新闻《银发无忧 童梦有依》。


【延伸报道】
“成长驿站” 托起希望与梦想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备受关注。在镇雄县,“儿童之家”、农家书屋、春苗学校等地的暖心举措相继落地见效,课后、周末、寒暑假和节假日里,3万名留守儿童有了专属的“成长驿站”,用知识传递与心灵陪伴托起孩子们的希望与梦想。

留守儿童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尽享欢乐时光
周末课堂托起七彩童年
“在这里很开心,可以跟‘爱心妈妈’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假期和周末我都会来。” 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沛泽苑社区儿童周永秋一边用黏土捏着小花一边告诉我们。
每到周末,沛泽苑社区“儿童之家”都会变身创意工坊,孩子们在“爱心妈妈”和志愿者的陪伴下,做手工、玩游戏、学知识,尽情享受欢乐时光。“孩子们在这里收获了很多快乐。”志愿者康美玲是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在“儿童之家”已坚持公益陪伴4年。她激动又自豪地说:“孩子们会从家里带糖果来跟我分享,真的太幸福了,这是他们对我个人的一种认可。”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在“儿童之家”隔壁8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内,孩子们正在社区党总支书记秦雪芳的带领下朗诵课文。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农家书屋成了孩子们的托管中心和“第二课堂”。碰上周末和假期,53名志愿者轮流值守,为留守儿童提供作业辅导等服务。说起和孩子们的相处,秦雪芳顿时哽咽起来:“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家长陪伴是很心酸的,所以我们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做他们坚实的依靠。”
沛泽苑社区还整合了民警、教师等专业力量,共同开展作业辅导,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使托管中心成为安全教育、兴趣培养的重要平台。“对留守儿童来说,最需要的是关心和关爱。”镇雄县南台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我们尽量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有老师陪伴,回到家里有社区工作人员陪伴。通过提供连续的关怀,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温暖的“儿童之家”

春苗学校重塑家的温度
当我们走进镇雄县春苗学校时,学生们正在操场上跑步、跳绳、打篮球……
这是昭通市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针对特殊家庭的少年儿童进行关心关爱的封闭式全寄宿制学校,由镇雄县旧府街道原酒房小学改造而来。学校整合了350多万元资金,新增43个教师编制,成功建成了一所全托管学校,解决了700多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学习和关爱问题。
“我们既是老师,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春苗学校校长郭祥远介绍道,学校致力打造“像家庭一样的学校,像父母一样的老师,像兄弟姊妹一样的同学”,探索“吃、住、学、乐在学校”的管理模式,给孩子们提供家的温暖。“我们不但要完成规定的教学、教育内容,还要承担对孩子们的监护任务,让这些孩子有人教、有人管、有衣穿、有饭吃、有学上,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郭祥远补充说。
教师丁薇说:“我依然记得第一天走进教室的情景,孩子们很胆怯,不敢来和我交流。”那天,丁薇没有进行教学,而是主动和孩子们拉近关系,成为朋友,像妈妈一样照顾他们。经过半年时间的相处,孩子们逐渐变得活泼开朗。
在春苗学校,孩子们不仅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还能通过参加乒乓球、象棋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归属感,有的甚至周末都不愿回家。
“在学校比在家里开心。”学生张渊说,学校有关心他们的老师,还有一起玩耍的小朋友。
“老师们很好,既贴心又漂亮,像天使一样。”学生袁星月云说,“我以前成绩不好,现在进步了很多,可以考八九十分了。”
镇雄县的“儿童之家”、农家书屋及春苗学校,以切实行动为特殊家庭的儿童构筑温暖、快乐的成长空间,有效破解了教育与成长的难题,用爱与关怀托起希望,助力孩子们茁壮成长、逐梦前行。


“一老一小” 民生温度丈量社会治理高度

在镇雄县,一场关于爱与陪伴的温暖行动正在展开。通过创新社工服务、教师结对帮扶、政府机制保障等多措并举,这个地处乌蒙山区的人口大县为1.04万名留守老人和3万多名留守儿童撑起温暖的天空,让银发笑颜与稚嫩童声绘就基层治理的暖心画卷。

银发重拾童趣 生命长河留痕

“这是什么?”“耳朵。”“哈哈哈,这是嘴巴……”在镇雄县南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李顺宽和邻居们在社工的带领下重温童年游戏,皱纹里盛满笑意。他说:“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可以在社区里重返小时候的欢乐时光,学插花、捉迷藏、做游戏让我感到很幸福,这样的生活确实不错,而且社工们对老年人也比较关心。”

为给老人们更多的陪伴,这个省级社会工作示范站创新推出“生命长河”服务。社工们通过入户访谈,了解老人们的生活经历,梳理他们的人生故事,并将其制作成图文卡片送给他们。“主要是陪伴老人,让他们有一个倾诉对象。”镇雄县南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工陈惠林表示,开展“生命长河”服务还能为老人们提供心理支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里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可以在回溯人生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意义。

“她们来陪我们摆龙门阵,不经意间又过完了一天,她们离开后,我发现自己开心多了。”文德苑社区的李朝芝感慨道,这样的陪伴很舒心。

教师化身“家长” 舌尖心间双温暖

傍晚时分,新村社区的罗先琼家飘出阵阵饭香。这对“教师夫妻档”的小家,是班上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在这里就有家的感觉。”学生徐钰彤一边做作业一边说,她放学了就会来这里,罗老师会做饭给她们吃,还会辅导她们的作业。

“罗老师像妈妈一样。”学生余泽丹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家。

“孩子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务工,我们希望能代替他们的父母照顾他们,让他们多学点知识。”罗光琼的丈夫朱家朝常常变着花样地做孩子们爱吃的饭菜。“他们喜欢吃洋芋,所以我每顿都会做洋芋,瘦肉或者腊肉也是必备的。”

“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不帮助他们,谁来帮助他们。”和丈夫一起忙着准备饭菜的罗先琼说。

罗先琼所在的文德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建学校,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就有565名留守儿童。“每名留守儿童都有‘校园爸妈’。”校长周丽告诉我们,“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学校建立了两级帮扶机制,校领导挂钩到年级,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挂钩到学生个人,确保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生施策,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

制度组合拳托底民生

作为云南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试点县,镇雄县通过打好“制度+平台+人员”组合拳,建立结对关爱机制,明确托管代理、包保、监督三方责任,建成5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262个村(社区)儿童之家,实现1万多名留守老人和3万多名留守儿童“有人管、有人问”。镇雄县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形式,对实施全过程的关爱帮扶,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

留守老人在制作手工品

从白发苍苍的笑颜到孩童欢快的笑声,镇雄县用民生温度丈量社会治理新高度,让关爱成为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老有所为”书写最美夕阳红

镇雄县在实现“老有所养”的基础上,通过打造“零工之家”灵活就业平台,组建“银发调解室”参与社区治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二次价值”。“老有所为”让夕阳红更美、更精彩。

“零工之家” 灵活就业托起银发价值

今年61岁的镇雄县南台街道沛泽苑社区居民李申会每天都会到社区的“零工之家”,和老姐妹们围坐在一起边唠家常边做手工。她拿起盘扣告诉我们:“像这种扣是做1对3角钱,另外这种叫葫芦扣,做1对2角钱。”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的技术员谭飞会不定时地来这里教大伙儿做盘扣。她说:“我把方法教给她们,讲清楚质量要求,做好以后我们会派专人来回收,工资是按月发放。老人们有空就做,时间比较自由和灵活。”

“零工之家”是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打造的灵活就业平台,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可以在这里重拾针线技艺。

“工作内容简单,一天能挣到二三十元,而且和大家一起劳动很快乐。”安置区居民马献珍开心地说。她每天把孙子送到学校,做完家务后,就会来“零工之家”做些手工。李申会接过话乐呵呵地说:“我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赚点零花钱不成问题。”

作为昭通市安置规模达上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呢噜坪安置区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园,创新“社区+园区”模式,将产业园的剪线头、做盘扣等工序分解为居家代加工项目,园区提供订单,社区组织培训,企业计件付酬。如今,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已形成“培训—加工—回收”完整链条,11家企业不仅吸纳了3300人就业,更通过原料加工带动9000人灵活就业,其中老年零工群体贡献了独特的“指尖力量”。

“每年能够带动老年群体人均增收6000多元。”镇雄县南台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组织委员许虹说,“由党组织统一领取服装配件,组织80多名老年人从事做纽扣、剪线头等代加工。”

安置区配套建设的幸福食堂、“老年之家”等,与零工经济形成了“物质+精神”双重供养体系,真正实现从“安置”到“安居”的质变。

银发调解室 余热生辉筑牢治理根基

近年来,镇雄县南台街道文卫社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组建“银发调解室”参与调解工作,9名退休党员干部凭借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将下水道改造等“老大难”问题的化解率提升至90%以上。“老党员们说话管用!”居民陈家贵指着新改造的排水管网感慨地说,“居民们遇到大事小事,他们都会来帮忙处理,大家都很信任他们,也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

这些银发调解员既懂政策法规又知民情冷暖,在调解实践中摸索出了“情理法交融”工作法。“平时多掌握一些信息,多了解一些情况,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调解时,既要兼顾各方,又要公平公正,这样群众才会信服你。”银发调解员成联宽说,“能发挥余热,继续为群众办实事,我心里很踏实。”

老党员们将“夕阳红”演绎成“志愿红”,既破解了社区治理人才短缺的困境,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产城人融合 三机制三平台织密民生保障网

镇雄县是昭通市的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18.28万名老年人,其中留守老人有1.04万名。面对老年群体,镇雄县构建“结对帮扶+联席会议+强制报告”机制,搭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活动阵地,依托政府兜底平台,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及社会公益慈善形成“五社联动”机制;明确托管代理人、包保人、监督人职责;紧盯源头治理,推动家庭监护归位,织密民生保障网。

通过省级创业孵化园、3个产业园和1167个创业工坊集群发展,回引5.3万劳动力在家门口创业就业。“通过解决挣钱和顾家两难的局面,从源头上减少老人、孩子留守的现象。”镇雄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年人有事做,他们的日子会更加充实,生活也更有意义。他们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就有了归属感,晚年生活会更有质量。”

从“生计型养老”到“发展型养老”,镇雄县正在用实际行动破解老龄化社会课题。当银发智慧与社区需求碰撞出火花,“老有所为”不再只是愿景,而是基层治理最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手记

谱写基层治理和谐乐章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镇雄县,以创新思维破解留守困境,将“银发力量”与“童心陪伴”巧妙地融入基层治理,打造出充满温度的社会治理样本。因情施策,通过激发群体内生动力,让老人和孩子在相互滋养中找到生命的价值。

针对老年群体,镇雄以“社区+园区”模式开辟新路径。巧手老人用针线编织出经济收入与精神满足的双赢局面,退休党员干部运用丰富的经验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将“夕阳红”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了从“被照顾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对尊严与价值的需求,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智慧与温度。

镇雄县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则彰显“以爱育人”的真谛。在“爱心妈妈”和志愿者的陪伴下,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尽享欢乐时光。春苗学校教师化身“校园爸爸妈妈”,文德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家飘出的饭香,让孩子们有了亲情的陪伴,弥补了成长中缺失的关爱;社工通过“生命长河”计划倾听老人的故事,以双向陪伴消除代际孤独。这种精准的情感供给,既让学校成为孩子的“第二家园”,也让老年人的阅历转化成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真正的民生工程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建立与完善,还在于能否让皱纹舒展、让眼睛发光。当基层治理超越制度的刚性约束,关注人的情感需求与价值实现,便能奏响社会和谐的最美乐章。

今日推荐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昭通日报

终审/华玉 编审/保进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昭通”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