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长寿密码不止于自然恩赐
一把磨得发亮的锄头在菜地里规律起伏,握它的双手布满皱纹却稳如磐石。102岁的周阿婆一边哼着渔歌小调,一边麻利地浇灌菜园。面对菜叶上蠕动的青虫,老人笑容舒展:“虫子也要吃饭的嘛!”被问及长寿之道,她的回答朴素如脚下的土地:“没啥,就是种菜、哼曲、不生气。”
在深圳大鹏南澳,周阿婆并非孤例。7485名户籍人口中竟有8位百岁老人,比例超过千分之一——这一数字远超联合国“世界长寿之乡”十万分之七的密度标准。这片被87%森林覆盖率拥抱的土地,20条河流与近海保持着极为优质的水质,是中国超大城市中罕见的“天然氧吧”。
长寿的密码不止于自然的恩赐。
好管“闲事”是长寿秘诀?
西涌社区西贡村,海风穿过古老的巷弄,拂过坐在榕树下议事的老人们。
76岁的舞麒麟传承人老林布满操练痕迹的手正指点着一幅规划图:“村里这块地荒废可惜,改成训练场可好?年轻人有地方练,老艺术也有得传。”话音未落,几位银发长者频频点头。这就是南澳西贡村“五老议事角”的寻常一幕,没有会议室,却有最接地气的智慧流淌。

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西涌社区西贡村,老人齐聚百年大树下,一起唱山歌。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社区的根脉系于薪火相传,守护这份无形的财富,对于南澳的长者来说另有一份特别的担当感。
西贡村的锣鼓声,便是最好的证明。近年来,麒麟传承人老林将面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化作少年们手中的生机。他带领20名社区青少年,一招一式,在铿锵的鼓点中复刻渔魂。曾经沉寂的非遗,如今在年轻臂膀上焕发光彩,团队年均受邀商演十余次,渔村的文化薪火,正越燃越旺。
与西贡社区相似,南澳的长者们更懂得把社区当作一个整体的“大家”,在南渔社区里,一面“记忆墙”镌刻着渔村往昔的辉煌;南澳社区的“邻里花园”里,长者们亲手栽种的芬芳悄然绽放;东山社区绿色环保行动中,“长者环保课堂”传递理念,“银发督导队”则穿梭巡查,守护着家园的洁净……
这些精心营造的空间与行动,远不止于风景或活动本身,它们对于长者来说就像平静生活中的锚点,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编织进社区的集体记忆中。
银发身影成“定盘星”
2022年3月,南澳街道创新性地将“五老乡贤”力量纳入社区治理核心架构。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老模范担纲,下设议事协商、矛盾调解、文化传承三驾马车。
运行机制更是精细务实。“三事分流”将社区事务精准切分:大事政府办,小事社区担,而家长里短的“私事”则由五老温情化解。
新大社区碧洲居民小组。一场涉及16户的建房指标纠纷,让原本和睦的邻里绷紧了弦。此时,69岁的老组长李光站了出来。
老人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巷陌之间。李光将法理刻度、乡情温度与生活智慧细细糅合,召集大家围坐一堂,在协调会上坦诚沟通并率先垂范,号召有房村民每户让出珍贵的150平方米指标,均摊给16户无房邻里。茶香氤氲中,怒火消散,矛盾在乡土情谊与古老智慧中悄然融化。
这些温润的调解、跃动的传承、及时的守护,正是“五老轮值”制度最鲜活的注脚。榕树下、服务点,每日轮值的银发身影,如同社区的“定盘星”。
线上+线下适老化改造
邻里间再小的私事疙瘩,有了倾诉化解的对象;长者们再细微的诉求,也能随时找到回响。这些守护社区的银发力量需要被帮助时,南澳的回应同样温暖而迅速。
一把稳固的轮椅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得以自由移动,精心挑选的适老椅和适老凳提供了更舒适的休憩之所。卫生间里,新安装的扶手成为起身时的有力支撑,防滑地垫稳稳守护着每一步;蹲便器和洗澡椅的配置,则让如厕、沐浴这些日常小事摆脱了湿滑的困扰。在南澳长者家中,细微之处的改造正悄然提升着生活的安全与便利……
在打造适老宜居环境上,南澳采用硬实力与软温情结合,硬件上,四年间89户家庭完成贴心改造,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和社区站点织密服务网;软件上,智慧赋能则构建无形却强大的守护网:千余位老人信息汇入数据库,“智慧养老云平台”与24小时呼叫中心实现多机构联动,家庭养老床位配备的智能设备构成急救“生命线”。此前一次看似寻常的社区体检,就在东涌社区66岁黄奶奶身上捕捉到异常信号,经过社区诊断,黄奶奶右肺结节性肺实变。社区医疗网络瞬间激活,转诊通道无缝衔接,一场潜在的生命危机,被社区构筑的健康防线精准拦截。
2025年,南澳计划完成百户适老化改造,深化“物质+服务+精神”三维关爱体系。南澳“银龄善治”模式经过三年深耕,其成果已被官方认证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
“深圳虽然是个年轻有活力的城市,但是银发的智慧与力量对于城市来说同样是一种不可低估的能量。”南澳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南澳的长者不是被照顾的对象,而是社区历史的承载者、邻里和谐的黏合剂。“把他们请回社区的舞台中央,是我们的幸运。”
深圳晚报记者 杨娇 朱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