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群体消费观察|万物皆可“搭”!这届年轻人有了新的“社交货币”
编者按:
“大力提振消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激发消费潜能,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青年消费群体已成为新型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人愿意为新奇体验花钱、给情绪价值买单,不仅追求个性化,也重视“质价比”;偏爱智能科技,注重身心健康,他们会选择更绿色的消费方式,以独特的消费主张重塑市场格局。即日起,南京日报推出“年轻群体消费观察”栏目,透过消费现象解码青年消费新趋势,探寻南京新型消费的活力实践。
还在为一个人探店打卡、征服健身房或解锁小众旅行地而默默发愁?这届年轻人已经喊出“万物皆可搭”的口号,把“搭子经济”玩成了新型硬通货——约饭不拼桌、旅行不独美、撸铁不孤单。从餐饮探店到户外运动,从文化体验到知识充电,年轻人正通过精准匹配“消费搭子”,将陌生人社交转化为高性价比的情绪投资,在共享消费的过程中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构建起轻量化社交网络。当“搭子经济”席卷消费市场,年轻人用共享体验重构的不仅是生活半径,更是属于“Z世代”的社交经济学。
美食搭子,让孤独情绪有了温暖“解法”
“叮!”手机提示音响起时,00后汪鑫正在新街口商圈的人流中徘徊。这条来自“南京美食搭子联盟”微信群的消息,给她指明了即将前往的地点。“玄武巷新开业的餐厅,三缺一拼桌,可用消费券。”“等我!”手指翻飞间,三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即将共享一场美食社交实验。
这已不是汪鑫第一次找“搭子”吃饭了。三月初,她抢到建邺区商务局发放的“满200元减100元”餐饮消费券时,也是寻找“搭子”共享了美食。“我不喜欢一个人吃饭,总感觉很孤独,而且一个人点菜既难凑满减,又尝不到多样风味。”汪鑫说,为了将这张三月底即将到期的餐饮消费券物尽其用,她在小红书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寻找“搭子”的拼单帖。24小时内,7条私信涌来。于是第二天晚,她便与河西的上班族在华采天地碰了面。如今,她的微信里躺着“潘西美食探店”“南京美食搭子联盟”等十多个垂直社群,小红书收藏里存着各式各样未打卡的美食餐厅。
如今,这座六朝古都的消费场景,正被年轻人的“搭子经济”重新激活。素未谋面的00后相约南京的美食餐厅,拼单解锁隐藏菜单;科巷菜市场的网红档口前,也能看到五湖四海而来的旅客自发“搭”成伙伴,享受“买三送一”的优惠;年轻人会自发形成流动拼单圈,从新街口奶茶店的“第二杯半价”到东山夜市的小吃摊,甚至街巷里的创意市集,大家通过社交平台临时组队,以AA制分摊费用,用共享扩大社交半径。“上次在珠江路拼单卤味套餐,还认识了做汉服设计的新朋友。”汪鑫感慨,这种轻量级社交既避免了人情负担,又让“一人食”的尴尬消解于烟火气中。
陪拍搭子,成为社恐人群的全新选择
当张溢群在南京南站刷身份证进站时,背包侧袋插着的自拍杆暴露了她的游客身份。这位来自上海的研二学生选择于周末来到南京,感受两日的CityWalk。“看网上说鸡鸣寺的樱花开了,便想来拍照,幸好提前在闲鱼约了陪拍搭子,商量后,决定将拍摄地点改在了相对人少一点的观音门,那边的‘樱花天梯’也很出片。”张溢群说,如果没有“搭子”,她一个人实在不好意思举起相机。
这种被称为“人形三脚架”的新型陪拍服务,正在南京旅游市场快速生长。张溢群的陪拍“搭子”小林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日程表,三月份以来,她已接单19次,月入过万已成常态。“我陪拍3小时起步,时薪110元,每增加1人加收30%。”她的装备包里除了专业相机,还备着折叠反光板、遮阳伞等贴心物件,“很多客人最后都成了长期搭子。”
南京作为旅游名城,俨然成为“搭子经济”的天然试验场。无论是夫子庙游船上,还是玄武湖情侣园内,专业的陪拍“搭子”们抢占黄金角度,给予贴心的构图指导。这股陪拍热潮还逐渐衍生出更细分的服务:拎灯箱的“CityWalk向导”穿梭在老门东的巷子里,穿着玩偶服装的“互动辅助”陪游客拍出更具创意的人像照片。社交平台上,年轻人分享着与“搭子”共创的旅行片段——镜头里是“樱花天梯”下的光影,镜头外是陌生人互相打趣的笑声,看似随机的相遇,却让一座城的风景多了几分人情温度。
运动搭子,为对抗惰性签下“社交契约”
“一个人跑更快,一群人跑更远。”家住河西的王丽婷是位慢跑爱好者,“每天清晨空腹跑步半小时”是她近三个月来的日常。总结起自己为何能如此有毅力的原因,王丽婷说:“多亏了小区里有一位‘跑步搭子’。”在她看来,有个跑步“搭子”结伴奔跑是件乐事,“在你追我赶中,‘搭子’既可以是对手,也可以是关键时间呐喊助威的伙伴。”
去年底,《南京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发布。该措施中提到,要增强体育服务消费活力,而年轻人正是发挥运动消费活力的“先头部队”。而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运动找“搭子”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模式。
在小红书上,记者看到有关“健身搭子 南京”这一话题就有6000多人参与。从“健身搭子”到“骑行搭子”,再到“撸铁搭子”……各种运动种类的“搭子”微信群五花八门。网友们甚至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直接加入各种运动“搭子群”,根据自己运动时间、地点、项目迅速匹配“临时搭子”。
这一现象得到了一些健身场馆和健身教练的证实。对于“供给方”来说,运动者们找“搭子”一同前来,既增加了场馆和教练的收入,也帮助运动者们可以更加持之以恒地坚持运动。在河西康缘智汇港里,一家名叫“强壮豆芽菜”的私教工作室地址并不临街,但生意却一直很好。场馆负责人李昊说:“许多年轻人结伴而来,他们互相督促一同锻炼,成为工作室的固定客群。”
记者手记:
当下,“搭子经济”正悄然重构青年社交图景。记者观察到,从网红餐厅到健身房,年轻人以兴趣为圆心划出社交半径,通过共享体验建立“轻量级”情感联结。这种新型社交模式如同拆解情感盲盒——既可能收获“同频共振”的惊喜,也暗含价值错位的风险。值得警惕的是,“搭子经济”背后暗藏安全隐患。年轻人在追逐共鸣感消费的同时,更需筑牢安全防线:选择正规平台、核实对方信息、公共场所见面等防护措施不可或缺。毕竟,再新潮的消费方式,都应以人身安全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