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皮疹,一夜变“小红人”?当心是猩红热!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李静娴 王鑫
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接诊了多名猩红热患儿。多位家长反映孩子突发高烧、皮疹,甚至一夜之间变成“小红人”,让人手足无措。
“春季是猩红热高发期,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早识别和应对。”4月16日,该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胡燕接受采访时给出相关健康提醒。
胡燕介绍,猩红热是由A族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为“丹痧”或“烂喉痧”。
一般来说,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咽痛、全身皮疹及“草莓舌”,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该病通过飞沫传播,也可因接触污染物如玩具、衣物等传染,学校和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流行。潜伏期一般为2至5天。
“猩红热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或流感相似,易被误判。”胡燕提醒,患儿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密集丘疹,从颈部蔓延至全身。若未及时就医隔离,可能引发中耳炎、肺炎等感染,严重时还可引起风湿热、肾炎、败血症等并发症。
胡燕告诉记者,临床上,可通过血常规检查进行初步判断,若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细菌感染;同时可进行A族链球菌抗原检测或细菌培养辅助诊断。
“确诊后,应尽早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疗,疗程应遵医嘱完成,避免产生抗药性。”胡燕提醒,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或至少治疗满7天。同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定期消毒家居环境,防止交叉感染。
其实,对于治疗猩红热,实践证明,中医也有很好的方法。
胡燕介绍,中医治疗猩红热讲究分期辨证。具体来说,初期属“邪侵肺卫”,发热咽痛、疹点初起,可用银翘散加减以宣肺清热;中期为“毒炽气营”,表现高热不退、舌红疹密,可用凉营清气饮清营泻火;恢复期多为“肺胃阴伤”,虽热退疹退,但仍咳嗽口干,可用沙参麦冬汤养阴润燥。
此外,中医还可辅以特色疗法,如药浴(忍冬藤、薄荷、紫草煎水)清热止痒、透疹退热;耳穴压豆刺激肺、神门等穴位,助清热解毒;咽痛明显时可用青黛末吹喉,或金银花、甘草煎汤含漱,缓解不适。
“春季气候多变,是猩红热高发期。家长若发现孩子发热、咽痛、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延误诊治。”胡燕提醒,一旦确诊,按医嘱规范治疗并做好家庭隔离和卫生防护,以防疾病扩散和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