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楼维修,要像古人一样实名制丨中听

时间:2025-05-21 17:09:00

评论员 董芳芳

老祖宗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5月19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安徽凤阳县明中都鼓楼楼宇顶部一侧瓦片发生脱落。当天凤阳官方发布情况通报:5月19日下午6时30分许,凤阳县鼓楼楼宇(1995年重建)顶部一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相关情况正在调查中。令人发笑的是,坍塌的部分在2024年3月刚刚维修完成,历时6个月,当地斥资341.2万元,并且维修的重点就在于更换瓦片、加固屋顶。

这就更讽刺了。现在的凤阳鼓楼下半身砖石结构的城台部分,是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真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风吹雨打战火洗涤,岿然不动六百多年,而上半身的楼宇部分,不仅在维修一年多后“瀑布式”脱瓦,还是未批就建的违规建筑,用的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对比更显我们后人粗制滥造,上不了(城)台面。

按说现代有比古代更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无损检测技术、更耐用的新材料与新工艺,但新技术却在旧手艺面前吃了扁,那必然是其他地方出了问题。

当年的未批就建到现在30年了,为什么没有人管?2017年开始,楼宇就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2023年因为损毁越来越严重、有安全隐患了招标修缮,结果也是屎上雕花,塌得轰轰烈烈,维修时有没有古建筑修复专家把关?施工过程中有没有偷工减料、敷衍塞责?谁验收的、谁监督的?谁日常维护的?如果不能明确责任,追究相关责任人,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古代人有自己的“强实名”制度。当年先人修建凤阳鼓楼时,采用的是糯米灰浆夯筑,每条砖缝都仔仔细细刻上了工匠的姓名,物勒工名追责制。600多年过去了,这些名字在今人的眼中见证了真正的“大国工匠”。

现在的文物修复讲究一个“修旧如旧”,修的时候如旧,追责也可如旧。否则三百多万修出来的房顶,结果瓦片“打滑”,在老祖宗面前丢人,不净招后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