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撞上“牛脾气”!习水二郎:返乡青年壮大集体“钱袋子”
清晨,在习水县二郎镇莫洛村的肉牛养殖场,黑黑的安格斯牛群早已齐刷刷探出栅栏,脖颈排成笔直的线。饲养员开着满载科学配比营养餐的料车刚现身,牛群便掀起一阵低沉的哞声浪潮。

安格斯牛群。王烨摄
走进7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不见传统养殖场的刺鼻气味,饱食后的肉牛或悠闲踱步或闭目养神。“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95后大学生杨飞抓起一把发酵垫料,锯末从指缝簌簌落下,“菌草和牛粪混合发酵,既杀菌又分解粪便,废料可以循环利用,还能定期卖给当地农户。”
30岁的杨飞是贵州醉牛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之一,也是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2017年从大学毕业后,就读畜牧兽医专业的他先后在大牧场、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进行了技术学习,2020年在村里的号召下,毅然选择回到家乡。
面对乡亲们的不解,他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想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家乡的土地上。”经过市场调研及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操,加之家里也一直做肉牛与繁殖母牛的养殖,于是他将目光锁定在肉牛养殖上。

饲养员开着满载科学配比的营养餐。任奕欣摄
当150万珠遵协作资金遇上120万财政衔接资金,4栋“蓝顶”的标准化牛舍内,肉眼可见政策资金的落地。砖墙、消毒间、搅拌机等功能用房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项目覆盖农户789户3844人,带动脱贫户、防贫监测对象等利益联结分红对象50户。
“我们从2023年开始建厂,2024年入场。通过与黄牛集团开展‘供苗包销’合作,每半年出栏一次,产值预计达1500万元。如今,场内肉牛存栏量达476头,项目二期也正在筹备中。”贵州醉牛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飞说。

安格斯牛。王烨摄
“我们以资产租赁的方式,将场地建设好后移交贵州醉牛牧业公司经营、管理。这种‘租赁分红’的模式,让各方利益紧密联结。大学生团队轻资产运营,专注技术改良;村集体坐享资产增值收益;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二郎镇莫洛村党支部书记周章表示,“把财政资金转化的固定资产用活,实现了多方共赢。”
从带着书卷气“走出象牙塔”,到熟练的“牛倌”,杨飞用行动证明,知识与实干的结合能创造无限可能。没有智能设备,没有高端技术,杨飞带领着团队用“精打细算”的乡土智慧,书写了一本乡村振兴的“青春账本”。(刁苓沙、王烨、任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