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岂能“一药两价”?
时间:2025-07-10 15:32:00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消费者在药店用医保卡购买药品,价格却比线上平台贵出不少。如此尴尬现象,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对于消费者而言,很难理解这种差价现象。毕竟,医保卡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按照一些人的解释,这个“锅”得甩给医保支付:由于结算周期更长,即消费者支付后,会先进入医保经办系统,再由医保部门和药店进行结算。药店不能做亏本买卖吧?消费者只能默默承担了所有。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口气不能轻易咽下去。即便医保卡支付要收取手续费,这种成本转嫁做法是否合理呢?消费者自己知情吗?从某种角度来说,有些药店推进“一药两价”可能成为套取医保基金的一种变相手段。如果其他药店“有样学样”,医保基金的损失可不小。当然,这些药店敢这么干,无非就是觉得医保卡消费场景受限,消费者日常主要在药店消费罢了。
完善制度设计,才能让消费者不被“拿捏”。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提出推进医保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向定点医药机构运行持续注入流动资金。这一举措有望从“疏”的角度堵上漏洞。此外,医保部门还应强化定点零售药店的日常管理,在审核结算数据时,可采用技术手段识别药价虚高的情形,同时对违规的药店加大处罚力度。
无论是严格执法、还是优化结算效率,抑或是提升公众监督意识,药店“一药两价”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对于医保定点药店要再说一句,如今,受网络售药、同行竞争等冲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价格等原因,正在远离线下药店。如果这些药店总是把精力放在“算计”消费者身上,距离被市场淘汰,还会远吗?(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