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锡林浩特:党建引领聚合力 生态养殖促双赢
锡林浩特市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模式,充分发挥“雁阵效应”,将党建引领的“组织力”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生产力”,通过支部领办、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了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在阿拉腾吉雅合作社的牛棚内,成群的安格斯牛正在宽敞的牛舍内吃草、休憩,饲养员驾驶推料机穿梭其间,将饲料均匀铺撒,确保每头牛都能吃到新鲜营养的饲草。

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主要从事饲草料种植和肉牛养殖。目前为止,种植高产饲料基地3750亩,安格斯肉牛繁育母牛600多头,今年产犊580余头。主要是舍饲,舍饲8到9个月,放牧3到4个月,利用肉牛的粪便再肥沃高产饲料基地。
合作社理事 扎木苏荣

阿拉腾吉雅合作社位于宝力根苏木乌力吉德力格尔嘎查,占地235亩,拥有现代化牛棚10处,分别对二岁牛、成年牛、待产母牛及带犊牛群进行分区管理,实现了水、电、监控的全覆盖。

过去,嘎查牧民分散养殖、粗放经营,草场超载问题突出。为扭转这一局面,嘎查党支部牵头成立畜牧养殖合作社,将零散的牲畜资源整合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集群。通过科学规划轮牧区域、统一调配放牧时段,引导牧民按计划有序入场养殖,从源头减少无序放牧现象,实现草场休养生息。
目前,合作社现有的600多头牛里有438头是吸纳周边牧户的牛进行集中托管养殖的,这样既提高了牧民收益,又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牧民阿拉腾希胡日感慨道:“过去牛羊越养草越少,现在合作社带着我们种草养牛,草场绿了,牛也壮了!”这一转变标志着当地畜牧业从依赖自然草场向科学种植的跨越。

与此同时,为缓解天然草场压力,合作社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在3750亩高产基地里种植青贮、燕麦等抗寒、耐碱的植物,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这一行动减少了20%的天然草场放牧压力,有效推动了畜牧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饲草供应从依赖天然草场到人工科学种植的转变。

我们已经连续两三年把有机肥施到地里头,这样青贮的产量和长势都比较好。预计今年好质量的干物质淀粉每亩能产三吨多,我们今年种了1550亩全株青贮,大概能产四五千吨,能供那些牛一年吃的。
合作社理事 扎木苏荣

2024年合作社饲草基地产量为9600吨,有效满足了合作社养殖需求。同时,合作社将肉牛养殖产生的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既提升了土壤肥力,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形成“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闭环。
阿拉腾吉雅合作社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创新厚植生态福祉的实践,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下一步,锡林浩特市将持续推广“草畜平衡+生态养殖”的绿色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可持续方向转型,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记者:巴音塔拉 刘志浩
实习记者:袁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