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绣娘到非遗传承人,她把中式浪漫绣进嫁衣里

时间:2025-08-29 13:35:00

Transparency

绣台上,细针在灯光下闪着微光,顺着唐志茹的指尖,一针一线落在丝缎上。金线翻动间,仿佛小小的星光在跳跃。

在广州花都区的工作室里,她已经在这张绣台前坐了大半天。低头、抬头、再低头,颈椎偶尔发出轻微的“咔咔”声,她却全然不在意,眼睛紧紧追随那根针。

“我们家几代人都是手艺人。”回忆起最初接触刺绣的时光,她语气轻松得像在讲一个普通的童年趣事,“五岁那年,妈妈很忙,就随手给我一根针、一块布。慢慢地,我就学会了。”

针线几乎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志茹,这位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小茹裙褂工作室”的创始人。几十年来,她把青春与爱情,绣进了那一件件嫁衣里。

一针一线,绣出生命里的中式浪漫

“90年代左右我家才能看到电视,还是黑白的。”唐志茹回忆,幼时娱乐不多,每天放学回家,总会被闪闪发光的衣服吸引。那时,她并不懂这门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只是喜欢那种“一针一线变出花鸟龙凤”的神奇。

真正走上刺绣之路,并不像想象中轻松。唐志茹清楚记得,自己做的第一张绣片因不及格,被母亲退回重绣。

“母亲会仔细检查哪里不对,拆掉,再让我重做。”这种严格,让她养成了对每件作品一丝不苟的态度,也把严谨的品格传递给下一代。

大学毕业后,她尝试过其他工作,始终觉得刺绣才是自己的事业。钉金绣是粤绣的一种独特工艺,以金银线为主,在绸缎上铺叠,再用彩色丝线钉牢,表现物象的色彩与明暗。龙凤是最常见的图案,寓意美满吉祥。

这门手艺看似浪漫,却充满艰辛。“很多线都是真金银线,会闪光,看久了容易伤眼。长期低头,肩颈和腰椎都会酸痛。”但唐志茹并不觉得枯燥,“创作每一件作品时,我都倾注了心血,一针一线里有情意夹杂其中。想到新娘穿着绣裙出嫁,这份祝福见证着爱情的幸福,我也会开心。”

正因钉金绣难度高,会绣的人越来越少,裙褂价值水涨船高,价格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在工作室里,唐志茹收藏了不同时代的珍品,介绍每件作品的年代与来历时,眼睛闪着灵动的光。指着一件古老的珍品,她说:“这件是明朝留下来的,那时刺绣比较简单,也没有盘扣。到清朝,颜色就不同了,裙褂雏形已现。民国时期的有一些真金银线,上面还有凤凰刺绣。不同年代的审美和工艺特点各不相同。”

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也延续在她的家庭中。母亲多年前为她准备过一套嫁衣;如今,她正为女儿亲手绣制一袭龙凤褂。家族传承在悄然发生:母亲的心意,通过她的双手,传递到下一代。

夫妻携手,让传统嫁衣走上时尚T台

采访当天,唐志茹的丈夫邓启荣安静地绣着,金灿灿的“喜”字在他手中浮现。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眼前这个寸头、身形壮硕的男人和“细致的绣郎”联系起来。然而在针线面前,他的手比许多人还稳。

邓启荣同样来自刺绣世家。他说:“封建年代,女子不便露面,很多刺绣工作由男性完成,包括起稿、打板等,男性被称为‘绣郎’或‘花佬’。”耳濡目染之下,他自然拿起了针线。

被问及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俩笑着回忆起当同桌、写情书、打电话的往事。一旁的女儿正绣着手中的玩偶,忍不住笑着插话:“又要开始撒狗粮了。”

婚姻在他们口中,不只是柴米油盐,也是彼此成就的默契。唐志茹说:“他刺绣很棒,有些地方比我做得好。但在申请非遗传承人时,他会把机会让给我。因为这个行业多接触女性,我更合适。”这种退让,也成了唐志茹柔软而坚韧的底气。

2002年,新婚的两人创立了小茹裙褂工作室。创业初期,他们没有太多客户资源,只能在出租屋里熬过清苦的日子。“坚持下来,知名度慢慢打开,做自己的品牌,才慢慢好起来。”唐志茹说道。

这些年,他们不仅守住传统,也不断尝试创新。对宽大的龙凤褂进行改良,使其既保持修身之美,又不失传统韵味,融入现代设计,让钉金绣出现在国际时尚秀台。

在广东时装周、中国(深圳)国际时装节等发布会上,小茹裙褂工作室制作的钉金绣服饰大放异彩,赢得时尚圈关注。比如刺绣作品《孔雀褂皇——有凤来仪》,曾在第十届珠三角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上获得“工美金匠杯”工艺美术创新金奖;再比如作品《爵》在第十九届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中获得“工美金工奖”银奖等。针线背后,是一对夫妻将嫁衣绣进浪漫爱情的故事。

打破旧规,把技艺教给更多人

从手艺人到非遗传承人,唐志茹的身份发生了转变,肩上的责任随之加重。

“以前只是兴趣爱好,现在成了非遗传承人,多了一份社会责任。行业里遇到重要事情,大家希望你站出来发声。”针线穿梭,不只是技艺延续,也是为古老手艺承担守护使命。

她不仅在工作室里创作,也走进校园和社区,把钉金绣带给更多年轻人。她发现,高校学生尤其适合接触这门手艺,“他们相对成熟、有好奇心、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课堂上,针尖轻轻点在布面,年轻人眼里闪动着新奇与热情,这一切让她心满意足。

近几年,唐志茹明显感受到市场变化。“以前主要是妈妈为女儿准备裙褂,现在很多年轻人主动联系我,还带家长来看作品。甚至有东南亚华人定制,或者从欧洲飞回来取裙褂的女孩。”与此同时,她表示:“当前的订单以高端定制为主。很多客户也知道,纯手工刺绣越来越少,未来收藏价值会更高。”

“虽然我们只有一个女儿,却有好几个徒弟”,唐志茹和丈夫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旧规。她再三强调,“人品一定端正。还要看缘分,看对方是否热爱、能否坚持。”开门是坦诚,筛选却极严,千人求学,最终留下的不过寥寥数人。

在她看来,教徒弟不仅是传授针法,更是教会谋生本领。“能靠手艺赚钱,这才是真正的好手艺。手艺不能只是兴趣,它得能养活自己。”这种理念,也让唐志茹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愈发感受到传授的紧迫感。

优秀的设计师往往追求属于自己的“传世之作”。走秀上的华丽作品,往往有人愿意出高价收购,可她总是舍不得放手。就像那件名为“蔚蓝”的作品,从灵感到落地,她用了整整两年。蓝色铺陈底色,凤凰绣花在纱裙间展翅,与西式廓形交织出一种独特的中式浪漫。它曾在时尚秀场上惊艳亮相,却始终没有离开她的衣橱。她笑着说,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无法复制的心情与故事,正因如此,她才如此珍视。

针尖轻落,光影在布面上流淌,仿佛时间的痕迹。唐志茹的手艺,不只是针线的韵律,也是美好祝福的延续。她明白,手艺会随岁月老去,但心意能穿越时光,留给后来的人。

执行统筹|廖梦君

文、图|詹淑真

出镜|符畅

视频|张瑞柠 赵翊辰

出品|CLab能量站创意工作室